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它位于雨花台风景区雨花石文化区东侧,是南京乃至全国唯一系统收藏和研究雨花石的专业展馆,始建于1989年。现在大家参观雨花石博物馆,2006年落成,2007年9月对外开放。馆名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亲笔书写。展厅面积达800平方米,分为序厅、科普文化厅、欣赏厅及弘扬厅四个部分。从科学、艺术以及其文化的渊源流变几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雨花石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的人文蕴含。
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美丽的雨花石世界!
一、序厅
雨花石,被世人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这是大自然对南京这座曾经以“石头”命名的城市格外垂青的赠予。左侧“天赐国宝”四个大字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题写的。
早在三国时期,雨花台的山冈上就因为盛产如此美妙绝伦的石子,而被称为“玛瑙岗”、“聚宝山”。
今天,人们只要谈起雨花石,也都会从发生在雨花台的一个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讲起。
相传南朝梁武帝时期,高僧云光法师在雨花台上讲经说法,感动了神灵,天降花雨,坠地化作五色的石子,这就是雨花石。
这个美丽的传说,在雨花石文化史上的影响至深至远,不仅使雨花石上升为天赐神品,也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雨花石文化由此发祥,绵延至今……
“雨花石”的美名也随之生成并传扬开去,被产于南京周边地区如六合、江宁等地的同类名称各异的花石子所分享,一同拥有了一个富有绚丽色彩和诗情画意的名字!
当然,“云光说法,天降花雨,坠地成石”的神话传说,只是人的一种美好想象。雨花石自有其地质学上的来历和成因。
二、科普文化厅
地质学上,凡产于雨花台砾石层中的砾石均称为雨花石。而从美学上讲,凡产于雨花台砾石层、色彩斑斓、晶莹圆滑、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的砾石,方称之为雨花石。
这里介绍的主要就是后者。 大多数地质学者,根据雨花石的磨圆度和雨花台砾石层的层理构造,认为雨花石是经过河流“搬运”而来的。
雨花台砾石层是1200万—300万年前古长江水系河流河床的沉积物。雨花石无棱无角的流线型外观就来自河流“搬运”过程中的“球磨作用”。
只是, 对于它们到底来自何方,地质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有“远源”和“近源”这两种论述。 “远源”说,根据雨花台砾石层中蜓科化石的存在和马鞍石的发现,推断雨花石来自长江上游。 “近源”说,则从雨花台砾石层中原生玛瑙的存在和雨花石产地的周边地区多为死火山,推论雨花石来自南京附近的长江上游地区。
那么,雨花石的晶莹质地和丰富的色彩即它的“玉质绵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地质学家从岩性上推测,分布于长江之流域一带,形成于亿万年前的石英岩、火成岩等岩石是孕育雨花石生命的母体温床。
这些岩石是由地壳里喷出的炽热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因岩浆里含有气体,在冷却凝固成岩石时,在其内部留下了许多孔洞。大地上的涓涓细流,沿着岩石的缝隙渗进其内部孔洞,一点一点地把所含的二氧化硅分离出来,经过千万年的无休无止的渗透,直到这些孔洞缝隙填满,继而沉积形成了原生玛瑙,即原生雨花石。
可以这样说,雨花石是水与火的女儿。
现在,我们既然知道了雨花石就产于雨花台砾石层中,只要看了这张南京附近雨花台砾石层分布示意图,就 一目了然了。
这其实就是一张雨花石在南京产地的示意图。
雨花台砾石层是1924年地质学家刘季辰先生勘测命名,并得到国际地质大会认可。
同样,知道了雨花石的成因,事实上也就不难理解雨花石色彩的形成奥秘。
雨花石之所以有不同的色彩,是因为在原生过程中渗进融入了不同的矿物质。
原生雨花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其次是少量的氧化铁和微量的锰、铜、铝、镁等元素及化合物。
它们本身具有不同的色素,如赤红者为铁,蓝者为铜,紫者为锰等等,这些色素离子溶入二氧化硅中的种类和含量不同,因而呈现出浓淡、深浅变化万千的色彩,使雨花石极其明艳美丽。
从雨花石的成因和其色彩的构成奥秘中,我们也不难找到雨花石花纹构成的答案。
雨花石色彩的形成与其所含岩石、矿物的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种类的矿物质所含的不同色素融合构成复色,复色呈现出花纹,花纹偶合成千姿百态的图案,融入大千世界。
接下来为您介绍的是雨花石文化的历史沿革和流变。
古往今来,正是由于雨花石贵在天然的明艳美丽、鬼斧神工般的丰富图案和所蕴含着的诗情画意般的艺术境界,人们爱石、赏石、咏石,形成了独特的雨花石文化。
一部雨花石文化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1955年至1958年,南京城内北阴阳营母系社会原始村落遗址,先后出土了76枚花石子。
考古工作者认定:这些花石子“和今日南京雨花台与六合灵岩山所产的花石子一样”,1993年南京博物院遗址发掘报告对出土的花石子进一步作了说明:
这些石子不产于遗址所在的鼓楼岗一带,而是产于南京南郊雨花台一带。质地多为玉髓,出土物中不乏色彩斑斓、花纹绚丽者。
这些石子有的放在人骨附近或陶器内,显然为当时人们所珍爱;有的置于死者口中,显示某种原始宗教意义。
这表明,早在5000年前,南京人就开始欣赏雨花石,并将它作为饰物和陪葬品了。
六朝时期,佛教兴盛,雨花台成为金陵佛教的中心。
正是当年这里寺庙林立、梵音缭绕的佛教文化盛景,孕育产生了“云光说法,落花如雨,坠地为石“的美丽传说。
因为这个传说,瑰丽的雨花石,像是有了生命,通了灵性。
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纷纷为之倾倒、膜拜。
雨花石文化发祥了!
宋元时期是雨花石文化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雨花石开始进入文学领域,成为文人笔下寄情之物。
东坡先生十分喜爱一种黄州怪石,而这怪石的质、色、纹、形与雨花石同出一辙。从而后人一致认为是东坡先生开雨花石鉴赏风气之先。
而宋人杜绾,号“云林居士”,他一生好石,历时15年著成《云林石谱》,这是我国现存石谱中最完整、丰富的一部,这部专著确立了雨花石在观赏石中的地位。
元代文学家郝经是元朝忠臣,他拒不投降南宋,被扣留在真州。在这一期间,他常常漫步江边,发现了美丽的江石子,他赞叹雨花石的美丽,写下赏石名篇《江石子记》。
明中期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丰富,金陵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倾情雨花石的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波雨花石热潮。
此间藏家辈出,最有名的当数“石迷县令”米万钟。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米万钟任六合县令。他是一位很有眼光的鉴赏家。他把雨花石分档次陈列,配成组石欣赏,还亲自给石头命名。
在明代,雨花石还进入了绘画领域,并且有专门的雨花石集市。当年的雨花石到底有多火,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是雨花石文化与文学艺术高度结合的辉煌时期。
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孔尚任,曾所作《六合石子》诗,被公认为观赏感悟雨花石的力作。
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是《石头记》,许多学者认为,贾宝玉佩戴的那块石头就是雨花石。
近现代,是雨花石文化形态的成熟和完善时期,涌现出张轮远,许问石、王猩酋等名噪一时的藏石家,并出现了总结性的雨花石专业论著。
张轮远所著的《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是关于雨花石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至今无人出其右。
许问石,张謇的弟子,一生别无其他的嗜好,花60年心血搜罗了雨花石精品600枚。
王猩酋,所著的《雨花石子记》,对雨花石的品鉴不同凡响,从雨花石的史、地、质、形、色、纹、玩赏、品级等诸多方面,全面论述了雨花石的源流、观赏原则等。
1946年,周恩来、邓颖超率中共代表团在南京梅园新村工作期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经常到雨花台。他们每次来这里总要拣一些雨花石带回去,以寄托对烈士们的敬意。
在他们的会客室里,中间的圆桌上盛放的一碗雨花石十分显眼。
当代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与雨花石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他们搜石,藏石,赏石,独具慧眼。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生前就十分喜爱雨花石。我们现在所见的,就是他收藏的一颗雨花石,雅称“荒岩遮满苍苔”。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在南京任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时,常到雨花台、夫子庙等处选购雨花石,十年之中,有佳石数百枚。
我们大家熟悉的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著名的作家老舍等也都是雨花石的爱好者,这是他们当年所收藏的雨花石。
还有许多文学家、诗人爱石、赏石,情动于衷,发为赞美、讴歌的诗文,留下了一篇篇佳作。
这是著名诗人赵恺诗为雨花石留下了绚丽的诗篇:
旅居香港的著名画家刘宇一,自小喜爱雨花石,少年时代常去雨花台等地捡石。这是他独创的油画新品种石韵图,把雨花石的图案、纹路、色彩和韵律融为一体。
当代美学家王朝闻,毕生爱石,尤其钟爱雨花石,1989年,他写过一篇题为《似与不似》的文章,对雨花石的美作了精辟的阐述。
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巫峡的神女峰,南京的雨花石,都是令人感到神奇的石头”。
当代作家艾煊先生也有多枚雨花石珍品,他还写了《石趣》等赞赏雨花石的散文,他称赞雨花石是“天然的艺术,艺术的天然”。
三、欣赏厅
在简略回顾了雨花石文化史之后,我们再从审美的角度去领略雨花石所特有的美质。
晶莹的质地是雨花石美的一个特征。
雨花石有石英、燧石、碧玉、蛋白、玛瑙等多种质地,晶莹细腻,润泽剔透,浮光幻影,光彩灵动。色彩美是雨花石美的另一个特征。雨花石色彩极为丰富、鲜明。在收藏家们的眼中,色彩就是雨花石的精神。国画大师徐悲鸿曾直呼:“雨花石的颜色太丰富了,我要拜它为师。”雨花石更具有千姿百态的呈像美,雨花石之所以让人感觉到神奇,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来源于它的呈像美。
雨花石蕴涵着丰富的图像,质、形、纹、色的巧妙组合,将大千世界无限风光孕育其中。
如果说,大自然是座原始艺术宫殿;那么雨花石就是这座宫殿的缩影。
最后,让我们再认识一下雨花石“天成幻出,思议不及”的纹理美。
雨花石又称“文石”,千变万化的纹理,恰似画家笔下的点线,虚实相生,构成了一幅幅跳跃婉转、飞动摇曳的图像。
当代藏石家们为雨花石的质地美、色彩美、形态美和纹理美所倾倒,对雨花石精品孜孜以求,并为之命名、题咏。
这里陈列的就是当代藏石家们收藏的雨花石精品。从中,我们可以尽情领略雨花石美的神韵。
四、弘扬厅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雨花石文化在当代的蓬勃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雨花石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代,收藏、研究雨花石的人越来越多。
1989年,第一家雨花石文化专业性博物馆——南京雨花石博物馆,在雨花台风景区开馆。
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中国雨花石展”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中外人士争相前往展馆,一睹天赐神品的风采,并热情留言、题词,如王光英题“美不胜收”;高占祥题“华夏一绝”。
1999年,首届南京雨花石艺术节在风景秀丽的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开幕。五千年雨花石文化史由此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千年“顽石”有了自己的节日!艺术节开展了多种以雨花石为主题的活动,盛况空前。
从1999年至2007年,雨花石文化节已举办了九届,一届比一届隆重、盛大、精彩。
2004年在中国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雨花石博物馆为博览会专门展示了雨花石文化。有来自16个国家的专家前来观展。
雨花石还被拍成电影、电视片在国内外播放。
这是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石说华夏》—雨花石专题片在雨花台风景名胜区雨花石文化区拍摄。
雨花石还走出了国门,张亚夫在美国举办雨花石展览。姚大奎在美国举办雨花石展。外国友人赞叹雨花石:融合了自然与想象,美极,妙极。
崇尚自然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雨花石的文化精髓。
相对于现代文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发展取向,源远流长的雨花石文化,可以说既是传统的,更是现代的,时尚的,发展没有穷期。
同样,雨花石的独特神韵,相对于人的言说,也是无法穷尽的,更在意会,需要静心观赏,细细品味。
南京雨花石博物馆藏石精品鉴赏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雨花石网”的所有作品,均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雨花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雨花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邮箱:admin@yuhuastone.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