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雨花石, 举凡收藏界和观赏石学研究界, 几乎无人不知。但是, 大约在 1000万年前最终在雨花台及其周遭地区砾石层中安家的、 天生的小小雨花石, 至今何以成了世界闻名的美石, 却无人解开过这个美学之谜。海内外知名的南京雨花石协会原会长、 南京雨花石研究所所长池澄先生 (1932.1—), 在已故 著 名 摄 影 艺 术 家 、藏 石 家 汤 先 锋 先 生(1957.9—2014.4)的大力协助下, 经艰辛工作, 在南京、 扬州、 仪征、 上海、北京、 天津、 香港等地, 从送选的 20000 多枚藏品中, 挑选并拍摄 8000余枚, 又从8000余枚中精选出 1200余枚, 编著成 《中国雨花石图典》(上、 中、 下三册, 以下简称 《图典》)。可谓中国雨花石精品的集大成。每枚雨花石, 一图、 一诗、 一 “点评”, 琳琅满目, 图文并茂, 美不胜收。阅读、欣赏《图典》, 是一次不尽的艺术享受。读完《图典》, 我以为,《图典》的价值重大, 意义深远。给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图典》以其确凿的考证, 深入的思考, 刻苦的探索, 回答了 “小小雨花石何以成了世界闻名的美石” 这样一个有关自然美形成的美学大问题。
当 1000万年前雨花石安身在雨花台及其周遭地区砾石层中时, 可能有一些低级动物也在这一地区栖止、 生息, 但它们没有意识, 没有美感, 雨花石的美这些低级动物是知觉不到、认知不出的。据南京博物院 《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一书记述, 在 6000年前, 中华民族的先民即在该地区生活、 劳动过, 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引起自然的改变时,“也就在改变他本身的自然 (本性), 促使他的原来睡眠着的各种精力得到发展”(马克思语), 由此产生了人的最初的美感。在新石器时代北阴阳营遗址中发现了76粒花石子,产于南京南郊雨花台及周遭地区, 质地多为玉髓, 不乏色彩斑斓、 花纹绚丽者, 显系当时人有意识地采集而来,“其用途可供观赏, 有的出自死者口中, 也许具某些原始宗教意义……” 雨花石的美, 只有当时生活在北阴阳营遗址的中华初民有了最初的美感以后, 才能被他们所感知、 所发现、 所认识。雨花石之美, 是这样一种事物: 它既客观存在于雨花石, 但又不能离开人的美感而孤立存在。也就是说, 雨花石的美是和人的美感一起产生一起发展的; 它是客观存在的能够触发、 引起、 唤醒人的喜悦、 愉快、崇高、 神奇等等感觉的雨花石的 “自然的质色形纹” 之美和人的美感的整合。池澄先生说得好:“北阴阳营的 76粒花石子” 谱写了 “雨花石文化”“观赏石文化” 的开篇。其后, 随着多种多样的雨花石之被发现, 随着中国人美感的发展和丰富, 雨花石的美, 也从不同视角、 不同侧面被发掘和揭示了出来。雨花石成了雨花美石。“北阴阳人发现雨花石的 ‘原始美’, 也许是一次偶然的发现, 但可毫不夸张地说, 更是一次伟大的发现。” 从此以后, 雨花石的历史成了雨花美石史。先秦典籍《尚书·夏书》中就有“厥贡……瑶琨篠荡”。“瑶”, 即为青色的雨花石。《诗经》、 六朝的诗文、 梁武帝时云光说法的美感和雨花石的质色形纹之美相整合而对雨花石美的持续发展和丰富, 构成了一部长长的雨花美石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在石文化中独树一帜。我国不仅有旧石器、 新石器时代制作生产生活用具、 饰物、 神物的玉石文化, 还有距今6000年前以尊崇古朴石琢石雕、 观赏自然、 延续至今的雨花美石文化。池澄先生在 《图典》 中展示的雨花美石史, 创造性地回答了小小雨花石何以成了世界闻名的美石的问题, 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美的形成、 发展和传承, 认知自然美是人类的“共同美”, 具有极大的启示。
然而,《宝典》 又是雨花美石史在今天的创新和发展。还在明代, 就有了 《素园石谱》。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素园石谱》中的雨花石古图, 只有黑白两色, 原来的雨花美石只能看个大概形状, 其色彩之美无法目睹。《图典》中的每一枚雨花美石, 却全是艺术的彩色照片, 形神兼备, 色彩鲜明, 观摩时赏心悦目。《图典》 把 1200多枚雨花美石分成天趣(天然之趣)、 像趣(万像之趣)、 雅趣(雅无言, 但画面有音, 音中显色)、 诗趣(石有诗情, 言人之不能言, 显人之不能识)、 游趣(石上可游, 人人可当徐霞客)、 物趣(石中有世间已有之物, 有世间将有而未有之物)、 古趣(石有古意,古文、 古朴、 古印、 古典)、 童趣(童心, 概无纤尘)、稀形(大象无形, 形方则稀)、 稀色(色为石之神,稀色, 神中之神)、 稀纹(纹本奇幻, 稀纹奇中稀)、巧雕(“雨花” 巧雕, 古已有之)、 奇配(奇逢巧遇,演绎罗曼蒂克)、 清供(为神设供, 心至诚, 为己设供, 心自清), 共十四大类。其中的雨花石图, 一石一个样, 一石一种美, 真是千美俱呈, 难分轩轾。“彩云托日”“丽日幻影”“日环食”“崂山道士” 人”“伊人夜读”“伏羲演八卦”“飞越黄河”“外星人”“米老鼠”“呐喊”“绿荫中的红玫瑰”“幻洞藏珠”, 尤其让我再三品读, 如迷如醉。可以这样说, 你只要把 《图典》 拿上手, 翻开读, 就会深爱其中的每一张彩图, 每一块雨花美石。也许你初次接触雨花美石, 一时还不知道它的美之所在, 妙在何处, 那么, 为每一块雨花美石图片所配的诗和点评, 会把你导引入门, 进而登堂入室。难以想象的是, 这 1200多首诗和点评, 都出自池澄先生一个人之手, 因为他既是著名诗人又是雨花美石研究大家。譬如为 “天路入云端” 美石配的诗:“平步青云/是比拟中的神话/上天之路/也要节节攀登/黄、 红、 绿、 紫、 蓝/级级铺陈/天路/是彩霞编织的/登天何难/心先上”。点评则是:“上天之路不宽, 石上只留一狭道, 显示节节台阶, 奇纹丽彩, 凸显梦幻意象。”“天路入云端”雨花石的形美、 意美、 神美, 在诗和点评中都为你揭示了出来。不过, 你在阅读了诗和 “点评” 后,再看这枚 “天路入云端”, 发挥你的艺术想象力,进行再创造, 那么, 你还可以因此得到美的再享受。
正因为 《图典》 以雨花美石的简史回答了小小雨花石何以成了世界闻名的美石问题, 又用 1200多枚雨花美石的彩图, 1200多首诗和点评呈现了自古至今雨花美石的大千世界, 于是 《图典》 自然产生了三大效应: 一是怡神养性的效应, 读 《图典》可以怡悦精神, 修养情性; 二是开卷有益的效应,从 《图典》 中你可以得到从古代神话到中外历史到古今科技的许多有益有用的知识; 三是励志效应,在 “苏武牧”“蔡文姬”“徐霞客”“呐喊” 等诸多美石图片中, 你可以看到 “中国的脊梁” 们的精神和 品德, 从而产生激励自己志气和向他们学习的愿望。概言之,《图典》 不只给你以美的享受, 还能促人向上, 奋发有为, 为实现复兴中国的 “中国梦” 而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因此,《图典》不只选收了雨花美石的精品、上品, 成为一部雨花美石的经典,《图典》本身也将成为今后收藏者的收藏对象, 传之后世。
(本文来源《雨花石》2015秋)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雨花石网”的所有作品,均网站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雨花石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雨花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邮箱:admin@yuhuastone.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