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海笑因病于2018年9月27日9时37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惊闻海老噩耗,让我捶胸顿足,也使雨花石界痛失一位恩师。
他早年撰写很多著名作品,但由于我酷爱收藏雨花石,特别关注他编著的《红红的雨花石》,后经江苏省话剧团改编成同名儿童剧,可说是影响启迪着我们一代雨花石的人。 说来话长,我原是一名冶金战线上的钢铁工人,不惑之年爱上了写作。记得1993年春天,雨花台的雨花石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一次活动,邀请了一些石友,其中就有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笑先生,我把藏石照片给海老欣赏,并请赐教。海老边看边赞叹,嘱咐我一定要把这美石写出来,以飨读者。我面有难色,道出我只有初中文化,后学机械中专,虽是一名技师,对机械略知一二,但对写作则完全是个“门外汉”。海老鼓励我说:“你有如此的慧眼,收藏了这么多美石,石名也起的不错,今后多看一些写作文章,也一定有能力把文章写出来。” 经不住海老的热心相劝,同时也增添了我的写作力量,我开始了漫长的“爬格子”生涯。一日把玩雨花石时,被《窥读西厢》的石中少女意蕴吸引住,那石中左边显现出一位妙龄女郎的上身侧面像,石的右边呈现出一座假石山,少女的周围有着一道亮光,面对着假石山,发髻上盘,低垂着头,双手捧着一本书,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石中颜色被黄色笼罩,仿佛书中的精彩片段使得少女废寝忘食,连暮色已近也全然不知。那隆起的胸脯,修长的颈子,匀称的身材,充分体现出少女的曲线之美。那专注的神情,是看《西厢记》?还是在看《红楼梦》?“石中少女”激起了我的灵感,于是便伏案疾书,经过认真修改,才郑重其事地投寄出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这第一篇“大作”见报了。我就像母亲“喜得贵子”那样舒畅,回家的路上拿着报纸洋洋得意地边走边看。到家后,妻子见我如此欢快,也乘机敲起“竹杠”。晚宴由我先垫出稿酬来庆贺。小女欢快地拍着小手,一家子共同为我此次“旗开得胜”而兴奋。 由于马到成功的缘故,使我一发不可收拾。为了写石,我对每一枚雨花石,总要琢磨好长时间,细细观赏,慢慢品味,找资料,查词典,把石中的画面与典故联系起来,充分挖掘石中内涵。有那石助我兴,石生我情,石帮我挥笔不停的感觉。写石是我一大乐趣,有时比赏石品石更畅快更有味。那一颗颗造化之神的精灵,五彩斑斓,美仑美奂,那博大的雨花石文化经常把我淹没。有时我就像一只小鸟在雨花石的天空中轻盈地飞翔;有时我又像一条小鱼,在雨花石的海洋中自由自地在游戈;有时我又像回到了童年时代,在雨花石的芳草地上摸爬滚打。那绚丽的色彩,精美绝伦的图像常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使我入迷,使我沉醉。 后来通过海老的举荐相继认识了尹最良老师与朱淑清老师,两位老师无私的关心与帮助,每次在我投递的雨花石稿件上,都认真帮我修改、润色,使文章更有可读性,同时也频频在《江苏工人报》与《扬子晚报》上亮相,从豆腐块发展到整版整幅,算来时至今日,我也发表了一千多篇雨花石研究与赏析文章,让那红红的雨花石更加增光添彩。 2009年头我担任南京雨花石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海老也是我会顾问,故常与海老接触,几乎协会出版发行《雨花石》杂志,我都要登门拜访送上新出的杂志,每次看到他拿到《雨花石》杂志,那精神矍铄的神情,笑容可鞠的面容,孩提般地高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看到了那一粒粒闪闪发光的雨花石,恍惚捡到了红红的雨花石,又像那一粒粒有灵有魂的雨花石复活似的,让我记忆犹新。
(责任编辑:云卷云舒) |
石泉,大学文化,南京市公安局经文保支队的一名领导,中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