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雨花论坛 > 大家评石 >

诗情画意是奇石艺术品的灵魂

时间:2017-03-30 21:15来源:“黄河奇石”微信公众号 作者:观点 点击:

奇石的象形艺术玩赏已经从最初的单质物象的镜像反应进深到复杂心学的映射感知阶段,这是一个从物到心的过程。一块奇石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越丰富、越深刻,就会越让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奇石之所以可以成为艺术品,就因为它能够轻松开启人们的丰富想象和寄托现实情感。所谓艺术品,说白了就是需求者的“心灵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支撑线和面来通达理想与现实,承袭过去与未来。

诗情画意是奇石艺术品的灵魂

上帝在创造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奇石,创造奇石的时候也赋予了它世间所有美丽的代码,这就是奇石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解开代码的钥匙就在有缘者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见到朋友的一块巧色戈壁玛瑙,发现石面上呈现出一个动感十足的高浮雕的人物形象,于是大家就对人物的立意展开了讨论。该石人物图形的色彩丰富并与背景反差强烈,人物上半身虽然有举杯邀月的动感,但又不具长袖善舞的婀娜女态。下半身衣袂飘飘,双腿弓形似仙女飞天,但双膝微曲却难以脚踏实地。

稍事迟疑后灵感来了,一个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便跃然脑海之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历经现实磨砺后的中秋佳节,月下独酌忽发狂想把自己当成落入凡间的仙人意欲乘风归去天宇。此石正好完美地反映了他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癫狂境界。虽然人间冷暖有人关情,但世事多艰让人入世踟蹰。

诗情画意是奇石艺术品的灵魂

天上琼楼玉宇逍遥自在,但天高寒重想舍弃人间出世投奔而不能。怎么办?只有灵魂出窍,于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那堪为谪仙的苏轼,此刻灵魂飞舞的精神世界便逐渐化虚为实,呈现在了眼前。“我欲乘风归去”的命题便一下跃然而出。凌空而起,入处似虚,波澜层叠,返虚转实的过程最终让人在与月对话的感怀中明白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味深长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心灵依恋。最终,诗人抛弃了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之憾而全力去追求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想境界。这块奇石的魅力恰恰适合寄托此情此景的情感,使其变的无比珍贵。

诗情画意是奇石艺术品的灵魂

不可意会的作品不能称其为艺术,不写意的艺术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如何把具有如此浪漫意蕴的奇石创作成拥有现实意义的奇石艺术品便给创作者带来了挑战。经反复斟酌,我们选择了国内知名的奇石底座制作大家来共同打造这个作品。底座向着“ 离足的群山让人物跃然腾空,风展的祥云把诗人送往理想”的方向设计制作。当作品整体完成以后,这枚看似普通的奇石,在精美的红木底座的衬托下,诗情画意便完美地展现出来。这件奇石作品的创作过程表明,文学艺术、哲学道理和宗教法度等与奇石内质的契合统一是奇石艺术价值的根本基础。而基于这个基础之上,对奇石魅力的认真发掘和台座的精工细制是让奇石获得生命,进而成为奇石艺术品的根本手段和必然过程。这一手段与过程应该是“奇石艺术品”收藏者步入理想的桥梁。奇石底座的开发应用与奇石本身构成了相互启示的有机整体。作为奇石艺术品而言,这一整体中的任何构成都不可偏废。


(责任编辑:华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推荐内容